- 黄咏彤;谢欣言;时军;王纠;
目的 通过单因素试验优化微针基质材料及用量,以构建理想的司美格鲁肽可溶性微针经皮递送系统。方法 采用多步真空-注模法制备司美格鲁肽可溶性微针,以成型性、含针率及机械性能作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优化基质材料的组成、用量及司美格鲁肽用量,并对外观、力学、穿刺、溶解以及体外经皮渗透性能进行评价,同时建立含量测定方法。结果 以3%海藻糖、20%PVA及0.4%司美格鲁肽制备的微针针尖呈四棱锥状,针长(658.03±1.61)μm,针尖距离为736.38μm,含针率为(98.37±0.68)%,机械强度为(2.25±0.02)N,穿刺皮肤10 min内完全溶解,穿刺深度约为635μm,穿刺效率为(94.22±1.33)%;与溶液相比,司美格鲁肽微针的24 h累积渗透量提高3倍,含量测定方法符合要求。结论 所制备的司美格鲁肽可溶性微针可有效穿透角质层并在皮肤内溶解释放药物,为司美格鲁肽的无痛给药提供了思路与基础。
2025年03期 v.41;No.188 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8K] [下载次数:1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刘宗明;何桦燊;梁苑雯;巢颖松;彭智轩;班俊峰;李晓芳;
目的 制备具有信号“开关”功能的塞来昔布(Celecoxib, CXB)脂质纳米粒荧光探针,用于CXB脂质纳米粒的体内命运研究,为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参考文献方法合成氮杂硼二吡咯亚甲基(AzaBODIPY)荧光染料,采用高分辨质谱(HRMS)、液体核磁共振(NMR)对结构进行表征,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和荧光分光光度法对光学性能进行表征和评价;采用CCK-8法和体外溶血实验评价Aza-BODIPY对MDCK细胞的细胞毒性及生物相容性;采用微射流工艺制备载Aza-BODIPY荧光探针的CXB脂质纳米粒,并对其外观、粒径电位、药物释放与荧光强度变化的一致性进行评价。结果 成功合成目标产物Aza-BODIPY荧光染料,其最大激发波长λex=648 nm,最大发射波长λem=671 nm;Aza-BODIPY为聚集诱导淬灭(ACQ)型荧光染料,水淬灭性能良好,溶剂体系中含水量达到70%时发生荧光信号“开-关”切换,荧光信号淬灭;Aza-BODIPY荧光染料生物相容性良好,在质量浓度为20μg/mL时,细胞存活率仍大于95%,体外溶血率小于5%;制备的载Aza-BODIPY荧光探针的CXB脂质纳米粒体系稳定,外观为绿色乳状液体,透射电镜下呈现规则球状;药物释放与Aza-BODIPY荧光染料释放具有高度同步性。结论 CXB脂质纳米粒荧光探针具有信号开关功能,荧光信号强度变化可准确反映CXB脂质纳米粒结构的完整性变化,可用于其体内命运研究。
2025年03期 v.41;No.188 1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1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王琼;陈美怡;王星月;张牧霖;刘想;张召;詹海莺;
目的 制备姜黄素(curcumin, CUR)治疗性低共熔溶剂纳米结构脂质载体(CUR-NLCs),并对其进行抗氧化和斑马鱼尾鳍修复活性研究。方法 采用加热法,以赖氨酸和甘油为原料制备低共熔溶剂(deep eutectic solvent,DES),并作为CUR的增溶载体制备姜黄素治疗性低共熔溶剂(DES-CUR)。通过体外溶出度实验,考察DES体系对CUR溶解度的改善情况。进一步采用纳米乳液模板技术制备CUR-NLCs,以粒径、Zeta电位和多分散性指数(polydispersity index,PDI)为指标进行配方优化;测定CUR-NLCs的包封率、红外、热重分析和体外释药行为;用DPPH和ABTS体外抗氧化法测定CUR-NLCs的抗氧化活性;用割伤尾部斑马鱼创伤性炎症模型来评价CURNLCs对斑马鱼尾鳍修复的功效。结果 DES-CUR在离子水中的饱和溶解度约为游离CUR的527倍。CUR-NLCs平均粒径为155.8 nm、PDI为0.276、Zeta电位为-27.7 mV、包封率为90.8%;在4℃下28 d内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在相同CUR浓度下,CUR-NLCs对DPPH自由基清除率略高,是游离CUR的1.02倍;CUR-NLCs对ABTS自由基清除率达到98.98%,远高于游离CUR的64.45%。CUR-NLCs浓度为0.75μmol/L时,对斑马鱼尾鳍修复作用最大,尾鳍生长度为51.43μm。结论 采用加热法制备的DES-CUR,能有效增强CUR的溶解度,DES可被视为有效输送原料药的一种新策略;CUR-NLCs能提高CUR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为CUR新剂型的开发提供参考价值。
2025年03期 v.41;No.188 19-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7K] [下载次数:1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颜利;王树玉;张吉梅;刘金叶;郑燕燕;崔媛媛;毕研平;郝吉福;何玉静;
目的 优化以甘草酸为稳定剂的多潘立酮纳米混悬剂的制备工艺,以提高多潘立酮的溶解度。方法 以多潘立酮为模型药物,采用反溶剂沉淀法制备多潘立酮纳米混悬剂;采用正交实验设计法优化制剂工艺,并对最优处方制备得到的纳米混悬剂进行表征;使用透析法测定多潘立酮纳米混悬剂的体外释放度;借助冷冻干燥法进行固化,以粒径及多分散指数为评价指标对冻干保护剂进行筛选;通过小鼠胃肠蠕动实验考察多潘立酮纳米混悬剂促胃肠蠕动效果。结果 多潘立酮纳米混悬剂的粒径约为160 nm,外貌呈球形,且30 d内稳定性良好;纳米混悬剂中的多潘立酮呈非晶态,其溶解度为59.6μg/mL,在人工胃液中24 h累积释放率高达93.92%,且能够显著促进小鼠胃肠蠕动。结论 以甘草酸为稳定剂制备的纳米混悬剂可以提高难溶性药物多潘立酮的溶解度,为多潘立酮的进一步开发提供了依据。
2025年03期 v.41;No.188 29-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2K] [下载次数: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丁舒舒;丁秋雨;陈倩;史莹莹;张涛;王亚晶;黄险峰;
目的 设计并合成了金合欢素(acacetin, Aca)系列前药ACTN001―ACTN005。方法 考察5种金合欢素前药在水、模拟肠液以及模拟胃液中的平衡溶解度和油水分配系数(Log P),优选ACTN001和ACTN005分别考察它们在大鼠、家兔、人血浆中的体外转化情况及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参数和生物利用度。结果 ACTN001在3种介质中的平衡溶解度均超过9μg/mL,与原药相比提高了100倍;ACTN005在水和模拟肠液中的溶解度分别是1 151.2μg/mL和15.5μg/mL,与原药相比分别提高了16 666和166倍。ACTN001在体外大鼠、家兔和人血浆中均不能转化为金合欢素;ACTN005在体外大鼠血浆中能转化为金合欢素,但在家兔和人血浆中不能体外转化。ACTN001和ACTN005均能在大鼠体内转化为金合欢素;ACTN005的吸收速率常数(0.029 h-1)大于ACTN001(0.013 h-1)。ACTN001和ACTN005在大鼠体内的绝对生物利用度分别为5.57%和17.1%,与母体分子Aca相比,分别提高了5倍和15倍。结论 ACTN001和ACTN005改善了Aca的水溶性,有效提高了Aca的口服生物利用度。
2025年03期 v.41;No.188 36-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8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邹博航;李东泽;赵雅欣;任书杉;张向宇;
目的 考察夫西地酸脂肪酸囊泡(FA-FAV)的体外渗透性及对痤疮模型小鼠的疗效。方法 通过外观性状、透射电镜、粒径分布、电位、包封率和载药量、差示扫描热分析方法(DSC)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FTIR)对FA-FAV进行表征;Franz扩散池进行体外透皮研究,皮肤安全性实验考察FA-FAV的皮肤刺激性;建立小鼠痤疮模型,肉眼观察小鼠痤疮模型耳廓皮损变化,以苏木素-伊红(HE)染色病理分析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 所制备FA-FAV的平均粒径为(146.20±0.87)nm,PDI为0.132±0.002,Zeta电位为(-32.80±0.11)mV。外观为淡蓝色澄清透明的均一液体,呈类圆形且大小均一,分散均匀。DSC和FTIR实验证明FA被成功负载于囊泡中,体外透皮和滞留实验表明FA-FAV能够有效提高FA的透皮吸收能力,其体外透皮曲线拟合后符合Higuchi方程。皮肤安全性试验表明,FAFAV对皮肤无刺激性,具有较好的安全性;药效学研究表明,FA-FAV组与模型组相比,可以显著改善痤疮小鼠炎症情况;HE染色试验表明,小鼠耳部组织表皮厚度显著下降,炎症细胞浸润减少。结论 脂肪酸囊泡可增加FA在皮肤局部应用的渗透能力,降低皮肤对药物的屏障,达到抗痤疮的作用,为痤疮治疗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新的策略。
2025年03期 v.41;No.188 44-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2K] [下载次数: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王祎允;马克威;
目的 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筛选吉非替尼和奥西替尼药物敏感性预测基因,并构建药物敏感性预测模型。方法 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和基因表达汇编数据库(GEO)中下载基因表达谱,并从癌症药物敏感性基因组学数据库(GDSC)下载细胞系相关表达谱和IC_(50)值,用于筛选吉非替尼和奥西替尼的药物敏感性预测基因,基于Lasso回归、逻辑回归(LR)和随机森林(RF)算法构建两种药物的预测模型,并识别预测基因。结果 共获得28个吉非替尼药物敏感性预测基因和84个奥西替尼药物敏感性预测基因。其中,吉非替尼药物敏感性预测模型的预测效力为RF∶AUC=0.825,LR∶AUC=0.812;奥西替尼药物敏感性预测模型的预测效力为RF∶AUC=0.850,LR∶AUC=0.817。结论基于机器学习算法完成了药物敏感性预测模型构建,并筛选出TMEM158、RAB3B等药物敏感性预测的核心基因。
2025年03期 v.41;No.188 5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7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贾沛芝;刘锦洪;刘云;魏丽慧;张铃;林久茂;
目的 探讨熊果酸(ursolic acid, UA)对人结直肠癌HT-29细胞凋亡及细胞凋亡相关蛋白B淋巴细胞瘤-2(Bcl-2)的调控作用。方法 体外培养HT-29细胞,UA干预,MTT法检测细胞活力,流式细胞术、凝胶电泳、DAPI染色检测细胞凋亡,流式细胞术测定线粒体膜电位(JC-1染色)与细胞色素C(cytochrome C)释放,Western blot法测定Bcl-2表达,比色法检测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和Caspase-9活性;成孔活性技术与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检测Bcl-2与UA相互作用;构建Bcl-2过表达HT-29细胞,UA干预后采用RT-PCR与Western blot法测定Bcl-2表达,DAPI染色与流式细胞术检测凋亡率。结果 UA诱导HT-29细胞凋亡,导致线粒体膜电位丧失与Cytochrome C释放增加,抑制Bcl-2的表达,提高Caspase-3和Caspase-9的活性(P<0.05);UA可与Bcl-2特异性结合,提高线粒体外膜的通透性;UA可抑制Bcl-2过表达HT-29细胞中Bcl-2的表达,提高凋亡率(P<0.05)。结论 UA可通过拮抗Bcl-2诱导HT-29细胞凋亡。
2025年03期 v.41;No.188 57-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1K] [下载次数:1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梁颂茹;彭菊;陈乐宁;陆杭;覃棋现;徐敏;时军;赵平;
目的 以传统中药古方三白汤为研究对象,结合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技术和秀丽隐杆线虫体内实验探究其抗氧化抗衰老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TCMSP和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获取三白汤活性成分及潜在靶点,检索GeneCards和DisGeNET数据库获取抗氧化抗衰老相关的作用靶点,运用String数据库结合Cytoscape软件对交集靶点进行PPI网络分析。选取三白汤关键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提取并测定三白汤的黄酮和三萜皂苷总含量;评估三白汤提取液对DPPH自由基、PTIO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和5、10、15 mg/mL三白汤提取液(低、中、高剂量组)对线虫的寿命、产卵量、运动状态、抗应激能力和脂褐素聚集等方面的影响。结果 网络药理学结果显示三白汤的主要活性成分共有276个,抗氧化抗衰老核心靶点65个,主要通过AGE-RAGE、PI3K-Akt和MAPK等信号通路发挥作用。三白汤提取液的黄酮和三萜皂苷总含量分别为(3.16±0.02)mg/g、(14.87±0.04) mg/g。对DPPH自由基和PTIO自由基的半数清除率IC50分别为(0.27±0.01) mg/mL和(0.35±0.06) mg/mL,存在明显的剂量-清除率依赖关系。与对照组相比,三白汤提取液中、高剂量组均能显著延长线虫的平均寿命(P<0.05或P<0.01),三白汤提取液干预后线虫产卵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缓线虫运动能力衰退;在热应激条件下,低、中、高剂量组均能显著延长线虫的平均寿命(P<0.05或P<0.01);在氧化应激条件下,中剂量组能显著延长线虫的平均寿命(P<0.05),以及显著减少脂褐素的积累量(P<0.01)。结论 三白汤可通过多靶点、多通路发挥抗氧化抗衰老作用,三白汤提取液具有清除自由基能力,同时可以延缓线虫衰老,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抵抗氧化应激发挥作用。
2025年03期 v.41;No.188 64-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4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汪美伶;李辉;刘春梅;李海蓉;黄嘉敏;张莉;杨玉彬;
目的 基于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研究苓桂术甘颗粒(Linggui Zhugan Granules, LGZGG)治疗肥胖症的作用机制。方法 野生型C57BL/6J小鼠设为对照组(Control, n=6),肥胖ob/ob小鼠随机分为6组(n=6):肥胖模型组(Model)、苓桂术甘低剂量组(LGZGDL)、中剂量组(LGZGDM)、高剂量组(LGZGDH)。3种不同剂量的LGZGG灌胃给药8周。测量小鼠体质量和腹股沟白色脂肪组织(inguinal white adipose tissue, iWAT)质量。通过宏基因组学和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LGZGG给药后小鼠肠道菌群、粪便和血浆代谢物的变化。诱导3T3-L1前脂肪细胞分化,检测代谢物二十碳五烯酸(eicosapentaenoic acid, EPA)对3T3-L1前脂肪细胞的影响,通过油红O染色分析3T3-L1细胞脂肪积累情况,并采用生化法检测3T3-L1细胞中三酰甘油(triglyceride, TG)的含量;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AMPK、PGC-1α、UCP1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LGZGG对ob/ob小鼠有显著的抗肥胖作用。宏基因组分析显示,LGZGG增加了拟杆菌门(Bacteroidestes)的丰度,降低了厚壁菌门Firmicutes的丰度,s_Helicobacter_japonicus和s_Helicobacter_bilis是苓桂术甘颗粒通过肠道菌群改善肥胖的关键菌种,并鉴定出2条富集的KEGG通路,包括energy metabolism pathway和lipid metabolism pathway。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鉴定了粪便中20个关键代谢物和血浆中30个关键代谢物,LGZGG治疗后,EPA可能是与肠道菌群相关的代谢物。其生物学功能主要与metabolism pathway有关。不同浓度的EPA能降低3T3-L1细胞中脂滴与三酰甘油的含量,上调AMPK、PGC-1α、UCP1蛋白的表达水平。结论 LGZGG具有治疗肥胖的作用。其作用机制与改善肠道菌群失调有关。LDZGG影响肠道菌衍生的EPA代谢产物,并可能影响能量代谢通路。
2025年03期 v.41;No.188 76-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5K] [下载次数:2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蔡小兵;江斌;张辉;
目的 建立冬瓜皮药材的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特征图谱,并同时测定其牡荆素鼠李糖苷、异牡荆素-2″-O-鼠李糖苷等黄酮类成分的质量分数,结合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CA)、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及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分析数据,对不同产地的冬瓜皮进行整体评价。方法 采用Dikma Platisil ODS(250 mm×4.6 mm,5μm)色谱柱,以乙腈(A)和0.1%甲酸(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70 nm,流速为1.0 mL/min,柱温为35℃。以黄酮类含量、特征图谱共有峰相似度为主要评价指标,结合化学模式分析其不同产地冬瓜皮药材的差异。结果 15批冬瓜皮样品特征图谱均呈现5个共有特征峰,与对照图谱相似度均大于0.900,指认出4-羟基苯甲酸、牡荆素鼠李糖苷、异牡荆素-2″-O-鼠李糖苷3种成分,并对黄酮类成分进行定量测定。聚类分析聚为4类,与PCA分析结果一致,通过VIP值筛选出主成分物质牡荆素鼠李糖苷为影响分类的差异性物质,OPLS-DA也进一步验证了上述结果。结论 该HPLC特征图谱及含量测定方法稳定可靠,可用于评价不同产地冬瓜皮的质量,为冬瓜皮药材质量控制及其冬瓜皮药用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2025年03期 v.41;No.188 88-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7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刘华欣;谭斯尹;潘礼业;霍文杰;
目的 建立一种同时鉴别百部3种基原的多重位点特异性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方法。方法 通过分析直立百部、蔓生百部和对叶百部的trn K-rps16基因序列,寻找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并设计特异性鉴别引物,通过优化PCR反应体系,确定最优的多重PCR反应条件,并对该方法的最低检出限和掺伪检出限进行考察。结果 在退火温度为54℃、循环数为33个时,直立百部在349 bp处有一特异性条带,对叶百部在130、266 bp处各有一特异性条带,蔓生百部分别在127、295 bp处各有一特异性条带。该方法对直立百部、对叶百部和蔓生百部的最低检出限分别为0.71、7.67、6.80 ng,在对叶百部中分别掺有直立百部和蔓生百部时,该方法的检出限均为10%。结论 该研究建立了一种可同时准确鉴别直立百部、对叶百部和蔓生百部的多重位点特异性PCR鉴别方法,为百部药材的基原混用问题研究、药材质量和用药安全提供了参考。
2025年03期 v.41;No.188 96-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1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魏淑贞;程秋婷;赖铎文;陈伊绚;张莹;廖日房;曾转萍;
目的 探讨microRNA(mi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和circular RNA(circRNA)的表达水平对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2DM)的影响。方法 以广州市花都区某社区健康筛查人群为研究对象,病例组为筛查中诊断为T2DM者,对照组为从非T2DM者中按照年龄相差不超过5岁、性别相同的原则进行匹配。采用面对面问卷调查方法收集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用qRT-PCR方法检测血清中非编码RNA(non-coding RNA, ncRNA)表达量,采用中介效应模型分析miRNA、lncRNA和circRNA与T2DM之间关系并探讨其表达量高低对T2DM的影响。结果 病例组和对照组分别纳入101人。病例组血清hsa_circ_0071106的相对表达值为1.175(0.701,1.748),对照组为1.002(1.001,1.009),病例组血清hsa_circ_0071106呈高表达状态(W=1 679,P=0.004)。病例组血清hsamiR-607的相对表达值为1.313(0.783,1.928),对照组为1.020(1.010,1.030),两者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W=24 21,P <0.001)。病例组血清lncRNA MEG3的相对表达值为1.381(0.605,2.629),对照组为1.008(1.002,1.027),两者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W=2 221,P<0.001)。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病例组hsa_circ_0071106,hsa-miR-607和lncRNA MEG3每增加1个单位,T2DM的患病风险分别增加1.839倍(95%CI=1.529~5.273,P=0.001)、3.169倍(95%CI=2.078~8.362,P<0.001)和1.088倍(95%CI=1.381~3.156,P<0.001)。调整低密度脂蛋白等混杂因素后,hsa_circ_0071106每增加1个单位,T2DM的患病风险增加到1.958倍(95%CI=1.220~7.170,P=0.016)。中介分析发现,以hsa-mi R-607作为中介变量,hsa_circ_0000284对T2DM的中介效应有统计学意义,95%CI为0.000 7~0.127 0。结论hsa_circ_0071106、hsa_circ_0000284、hsa-miR-29a-5p、hsa-miR-3690、hsa-miR-607、lncRNAMEG3、lncRNA TUG1基因表达水平升高会增加患T2DM的风险,其中,hsa-miR-607作为中介变量,影响hsa_circ_0000284在T2DM发病过程中的表达。
2025年03期 v.41;No.188 103-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0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何丹丹;赵瑞华;马延敏;吕天宜;武颖;
深入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 EMT)不孕患者在降调节-激素替代冻融周期中的中医治疗经验。基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武颖主任医师的丰富临床实践,总结了EMT不孕的中医病因病机,其核心病机为气血阻滞,与肝、脾、肾密切相关,且具有虚瘀兼夹、互为因果的特点。基于此病机,提出了分期论治的原则,将治疗过程分为降调节、激素替代和胚胎移植后3个阶段。在降调节阶段,内外合治,化瘀消癥为主,辅以调气活血;在激素替代阶段,着重健脾益肾以增膜,理气活血以调膜;胚胎移植后阶段则以健脾补肾安胎为主,辅以活血调膜种胎。同时,妊娠后以补肾固胎为主,辅以健脾养胎。通过临床案例验证了该治疗方法的有效性,研究表明,这种分期论治的方法能有效提高EMT不孕患者的妊娠率,改善患者的妊娠结局,为EMT不孕的中医治疗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2025年03期 v.41;No.188 110-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1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肖林;李晓杰;洪燕萍;陈吉生;
目的 系统评价中药配方颗粒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其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使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维普(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CBM)、Public Medline(Pubmed)、Excerpta Medica Database(Embase)、The Cochrane Collaboration's Library(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筛选出应用中药配方颗粒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RCT),采用Cochrane Handbook评价标准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运用RevMan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29项RCT合计2 579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纳入的研究中观察到,相较于传统饮片、西医常规治疗等对照组,部分数据显示中药配方颗粒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较低,有效率和治愈率数值相对较高,其中一些研究报告表明这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综合现有研究数据,提示中药配方颗粒可能在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呈现出一些有利的特征。然而,这些观察结果主要源于特定研究,其普遍意义和确证性有待商榷,未来极有必要开展更多高质量、大样本的临床研究,以深入评估和验证这些初步发现。
2025年03期 v.41;No.188 117-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9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汪周艳;陈澄;黄敏宜;厉婷;谭惠简;潘琦琦;曾卫强;陈坚;
目的 基于“瘀毒理论”探讨中药方剂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CAG)伴肠上皮化生(intestinal metapalsia, IM)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检索中国国家知识基础设施(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 data,WanFang)、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ournal database, 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hina biology medicine disc,CBM)、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收集中药方剂治疗CAG伴IM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日期从2010年1月至2024年10月。由2名研究人员各自运用EndNote软件筛选文献、提取信息并进行偏倚风险评价后,采用Revman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33篇随机对照试验,包括3 131例患者,中药方剂组1 618例,对照组1 513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对比,中药方剂组的临床综合有效率、中医证候评分(胃痛、胃胀、纳差、嗳气)、病理组织学评分(腺体萎缩积分、肠上皮化生积分)以及血清胃蛋白酶原I(pepsinogen I, PGI)等各临床结局指标均具有优势。结论 Meta分析证据表明,基于“瘀毒理论”的中药方剂能有效缓解CAG伴IM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病理表现、安全性较高,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该研究结论具有一定局限性,未来临床研究有必要扩大样本量,延长观察时间,优化中药方剂的药物靶点和特异作用机制的研究,提高临床结局指标的可靠性。
2025年03期 v.41;No.188 128-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11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王英杰;黄晓欣;刘思彤;马恒;韩玺;张秋;
目的 探究农村青年医保参保决策中的行为偏好,剖析行为偏差的长短期影响。方法 梳理农村青年医保参保决策的行为经济学特征,借助损失厌恶、风险认知偏差等理论构建模型。结果 未参保及参保但报销体验不佳的农村青年,受媒体不实报道或报销经历影响,对参保产生抵触,在短期,损失厌恶心理(源于规避损失倾向)、信息不对称(城乡医保认知差异)以及风险认知偏差(农村青年的风险低估心理),叠加多成员家庭经济压力,降低个体参保意愿,致使整体参保意愿下滑。长期来看,框架效应(受负面参保信息影响)、示范效应(参保选择从众)、维持现状偏好(维持不参保状态)和锚定效应(参照过往费用)共同作用,使参保意愿持续走低。农村青年常以过往缴费为参照,因经济压力和认知局限,产生负面情绪,做出非理性参保决策,参保意愿难以维系。结论 从行为经济学视角改革农村青年医保参保决策具备可行性,建议优化顶层设计,讲好医保故事,增强医保权益可及性,打好医保监管组合拳,规避不良参保行为,提升农村青年参保的获得感与满意度,为增强其参保意愿提供理论支撑。
2025年03期 v.41;No.188 138-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8K] [下载次数:2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赵林;
<正>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抑制剂(PARPis)是一类靶向DNA损伤修复的药物,已成为上皮性卵巢癌(EOC)及其他多种实体瘤的标准治疗药物。除了靶向DNA修复外,PARP抑制剂还可主动调节抗肿瘤免疫应答,其疗效部分地依赖T细胞活性。研究人员发现,患者T细胞在PARPi治疗期间会遭受DNA损伤,从而降低治疗效果。分析接受新辅助尼拉帕利单药治疗的EOC患者临床试验中配对的治疗前、治疗后肿瘤样本,发现PARPi可导致T细胞DNA损伤、增殖减缓及凋亡增加,这一现象在体外实验和小鼠模型中均得到验证。在原代人T细胞中进行的全基因组CRISPR(成簇的规则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敲除筛选证实,PARP1是介导PARPi诱导T细胞死亡的主要因子。
2025年03期 v.41;No.188 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1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赵林;
<正>灵敏的细胞外游离RNA(cf RNA)检测方法有助于非侵入性基因表达分析和疾病监测。在这里,研究人员介绍了RARE-seq(随机引物和cf RNA片段亲和捕获测序富集分析),这是一种针对cf RNA分析进行优化的方法。研究证明血小板污染会严重干扰cf RNA分析,该研究开发了一种方法来克服它。在分析验证中,研究人员发现,对于检测肿瘤来源的cf RNA,RARE-seq比全转录组RNA测序(RNA-seq)灵敏约50倍,检测限则为0.05%。为了探索其临床应用,研究人员分析了来自369名癌症、良性疾病及健康对照个体的437份血浆样品。非小细胞肺癌cf RNA特征表达的检出率随疾病分期增加而提高[Ⅰ期20例中有6例检出(灵敏度30%);Ⅱ期8例中有5例(63%);Ⅲ期15例中有10例(67%);Ⅳ期96例中有80例(83%),95%的特异性],并且RARE-seq比基于肿瘤未知的循环肿瘤DNA(ct DNA)分析更灵敏。在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产生耐药性的EGFR突变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研究人员检测到了组织学转化和基于突变的耐药机制。最后,研究还证明了RARE-seq在确定肿瘤起源组织、评估良性肺部疾病和追踪m RNA疫苗的免疫反应等方面的潜在用途。这些结果强调了超灵敏cf RNA分析的潜在价值,并为各种临床应用提供了概念验证。
2025年03期 v.41;No.188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4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赵林;
<正>哺乳动物肠道微生物群具有独特的代谢途径,其中蕴藏着尚未被开发的治疗潜力。鉴于对人类肠道菌群代谢膳食纤维的分子机制的认知,研究人员基于复杂植物寡糖的定制糖缀合物,设计了一种靶向药物递送系统——GlycoCaging(糖笼结构)。典型的抗炎药物经糖笼修饰后,活性分子可在肠道固有菌群特异性糖苷酶的作用下实现靶向释放。在小鼠炎症性肠病模型中,GlycoCaging技术确保了药物疗效的增强,同时还消除了脱靶效应。经个体化人类肠道菌群的生化及宏基因组分析,证实该策略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2025年03期 v.41;No.188 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3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赵林;
<正>浸润前鳞状肺病变是肺鳞状细胞癌(LUSC)的癌前阶段,但其病变形成的细胞学机制尚不明确。研究人员利用化学致癌物诱导的LUSC模型(未引入额外遗传干预或细胞类型偏好)进行研究,发现致癌物暴露可引发基底细胞间的非中性竞争、异常克隆扩增以及基底细胞沿气道的迁移。最终,浸润前病变由少数携带高度突变的克隆发展而来,这些克隆占据了大部分支气管树区域。对人类患者的多部位进行测序证实,在不同气道区域存在克隆相关的浸润前病变。该研究揭示了基底细胞克隆动态的转变及其伴随的基底细胞命运的改变,是肺部区域癌变的驱动因素。
2025年03期 v.41;No.188 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6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赵林;
<正>胰腺导管腺癌(PDAC)在营养失调的微环境中生存,使其对干扰癌细胞代谢的治疗特别敏感。例如,PDAC利用并依赖高水平的自噬和其他溶酶体过程。尽管临床前研究显示靶向这些通路具有治疗潜力,但由于难以鉴定和表征药物开发的有利靶点,相关研发难以进展。研究人员发现,PIKfyve作为调控溶酶体功能的重要脂质激酶,是PDAC的一种可靶向的靶点。通过基因工程小鼠模型证实,PIKfyve对PDAC进展至关重要。进一步的全面代谢分析表明,抑制PIKfyve迫使PDAC上调有利于从头脂质合成的独特的转录与代谢程序。在PDAC中,KRAS-MAPK信号通路是从头脂质合成的主要驱动因子。因此,同时靶向PIKfyve和KRAS-MAPK在许多临床前人类和小鼠模型中消除了肿瘤负担这些研究表明,通过抑制PIKfyve破坏脂质代谢并联合KRAS-MAPK靶向治疗,可形成合成致死效应,为PDAC治疗提供了新策略。
2025年03期 v.41;No.188 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4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赵林;
<正>大鼠肉瘤(RAS)基因HRAS、NRAS和KRAS的激活突变是人类癌症中最常见的致癌驱动因素。它们以前被视为“不可成药”靶点,但近年来靶向KRAS(G12C)和KRAS(G12D)突变体的药物临床研发取得进展,展现出可耐受剂量下的治疗潜力。然而,针对黑色素瘤中第二常见的致癌驱动因子——NRAS(Q61*)突变体(*代表‘任何氨基酸’)的临床药物仍然缺乏。研究人员发现,SHOC2作为SHOC2-MRAS-PP1C复合体的组分,以核苷酸状态依赖性且同工型非选择性方式,成为RAS(Q61*)突变肿瘤的依赖性因子。从机制上讲,通过X线共晶结构解析证实,致癌性的NRAS(Q61R)与SHOC2形成直接的相互作用。体外高通量筛选发现了可结合SHOC2并破坏其与NRAS(Q61*)相互作用的小分子化合物。经基于结构的优化,得到一个具有细胞活性的工具化合物,可在RAS突变癌症模型[特别是NRAS(Q61*)背景下]抑制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及肿瘤增殖。该研究揭示了SHOC2与(经典)RAS蛋白间的新型互作模式,并证明其具有药理学干预可行性且与肿瘤维持相关。总的来说,这项工作为围绕RAS信号通路核心开发新型疗法提供了概念验证与理论基础。
2025年03期 v.41;No.188 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9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赵林;
<正>弄清抗生素使用和抗生素耐药性演变之间的关系对有效管理抗生素至关重要。然而,动物模型和体外实验很难复制真实世界的情况。为了揭示耐药性如何在体内演变,研究人员将60名实验参与者暴露于环丙沙星,通过纵向粪便样本及一种新型计算分析方法,组装了参与者体内5 665种共生细菌种群的基因组。对230万个多态性序列变异的分析显示,513个菌群发生了选择性清除。研究发现趋同进化集中在DNA旋转酶上,还发现基因组其他位点上存在分散的选择压力。约10%的敏感菌群通过在旋转酶特定氨基酸位置发生替换的选择性清除演化出耐药性。旋转酶的进化与暴露期间相对丰度下降的大菌群相关。在大多数情况下,菌群选择性清除持续超过10周,预计1年内不会逆转。靶向扩增显示,参与者体内的旋转酶突变是新出现的,并且没有表现出可测量的适应性成本。这些发现表明,短暂暴露于环丙沙星即可驱动肠道共生菌耐药性的演化,且突变在暴露后仍长期存在。本研究强调了人类肠道促进耐药性演化的能力,并确定了塑造细菌体内适应性的关键基因组和生态因素。
2025年03期 v.41;No.188 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1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赵林;
<正>不同的肝细胞亚群沿门静脉-中央静脉轴呈空间区域性分布,是理解肝脏代谢稳态与损伤机制的关键。尽管已有包括抗坏血酸、胆红素等几个生物活性分子被认为参与调控肝区命运,但目前体外模型尚无法复现肝脏的区域化结构。为了评估肝脏的区域极性,研究人员通过共培养来源于人诱导多能干细胞的富含抗坏血酸与胆红素的肝前体细胞,成功开发了一种具有区域特异性功能的自组装肝脏类器官。研究发现,预处理的肝细胞样细胞表现出与尿素循环、谷胱甘肽合成和谷氨酸合成相关的区域特异性功能。对这些区域模式的类器官进行单核RNA测序分析,揭示肝母细胞分化轨迹可定向为分化成门静脉区、中间区及中央静脉区肝细胞。表观遗传学和转录组学分析表明,区域特性是通过抗坏血酸或胆红素依赖的EP300与TET1或HIF1α的结合来调控的。移植该自组装的区域模式人类类器官至胆管结扎的免疫缺陷模型大鼠,可显著改善高氨血症与高胆红素血症,提高大鼠的存活率。
2025年03期 v.41;No.188 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7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赵林;
<正>Ⅲ型CRISPR-Cas系统使用RNA引导的复合体防御原核生物中的病毒感染,该复合体能识别外源转录本并合成环状寡腺苷酸(cOA)信使来激活CARF免疫效应蛋白。在这里,科研人员研究了一种融合CARF结构域与Toll/白细胞介素-1受体(TIR)结构域的蛋白Cat1。研究发现,Cat1通过裂解并消耗被感染宿主内的NAD~+分子来提供免疫力,诱导生长停滞以阻止病毒扩散。Cat1形成二聚体,并通过结合cOA配体进一步相互堆叠为长丝状结构,其堆叠的TIR结构域形成NAD~+裂解的催化位点。此外,Cat1丝状结构可组装成独特的三角形和五边形网络结构,增强NAD~+的降解。Cat1的化学机制及高阶蛋白质组装模式为CRISPR-Cas免疫应答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模式。
2025年03期 v.41;No.188 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1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